返回

第1006章:大茶壶计划

首页
  第1006章:大茶壶计划

  汉帝国其实是已经有机械驱动装置的,但说白了其实还是依靠人力去进行驱动,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机械驱动装置。

  海军现在有十五艘炮舰,其中的“泉州号”就是安装了齿轮模式的驱动装置,但让齿轮产生动力的是人力(畜力),同时齿轮结构只有少部分使用了金属。

  所谓的齿轮驱动模式,可以视作一种另类的“驴拉磨”复杂版,用众多大大小小的齿轮和承轴组成,形成大小齿轮的增力方式。

  “泉州号”的那一套驱动装置的试验并不成功,一来是零件构成的材料撑不住磨损,再来就是哪怕齿轮的布置存在问题,造成使用寿命过短,同时故障率太高,等等的问题。

  布置是部件关系,其实还存在布局位置的错误。

  历史上蒸汽机被研究并安装在船只上,划水装置的布局采取船舷左右两侧并不是没有道理,主要的原因就是马力不足,有多少马力就采取什么样的布局,能够挥出有限马力之下的更大作用。

  初代的船用推力装置是那种仿佛圆形水车一般的桨叶,不是螺旋桨那样的桨叶,可能也不是想象力不足够,是动力不足为前提,圆形水车的浆叶面积租后大,然后增替的滚动模式能挥更多的效能。

  “陛下,推力装置布置于船尾,舵的位置也改动……”

  马会讲了很多的专业术语,包括一些船只的部位和相关部件。

  一些刘彦能听得明白,更多则是听不懂。

  船舵是控制船只航行方向的部件,它并不是布置在任何位置都可以,同时也不是每艘船的船舵大小一样,还是需要考虑到船只本身的吨位,再去考究应该怎么进行布局,也是根据船只的吨位设计船舵的大小。

  “‘泉州号’的船舵进行了十七次的更改,最后才确定布局在位置和多大才能使船只转向得到最大的灵活度。”马会所说的‘泉州号’目前是江南造船厂的主基地:“船舵进行重新设计,船体也在重新进行设计。”

  刘彦想起来了,似乎是有那么一封奏报,提到“泉州号”仅是使用不到两年,原本可以使用十年的龙骨出现问题。而那是龙骨不断进行维护的前提之下,还是出现了必须停止航行的大麻烦。

  事实证明只要是涉及到科技相关,真就没有一蹴而就那么一回事,无不是不断进行试验,在现问题中不断地进行完善,可能完善度都达到百分之九十九了,却是现了无法扭转的难题,最终又推翻了整体设计。

  要是没有对某个领域涉足到一定程度,不会去现那个领域远比自己所知道的还要复杂,甚至可以说对这个领域越是研究,会现困惑的地方不是越变越少,相反是随着研究的深入产生了更多的困惑。

  不懂行的人看船只,就是看一艘显示长形的物体。

  懂行的人去看船只,只看船体就会琢磨那样的设计对不对,水平面和以下的设计是不是已经达到最佳。

  船只是航行在水中,肯定要考虑该是什么样的线条,才能使水本身的阻力降到最低。经过重复的试验之后,先现原来三角尖锐线条,或是完美的拱形,会是最佳的设计方案。

  再深入的研究下去,还会得出水平面之下应该是剃刀形状,不但会使阻力降到最低,还能提供船只最大的稳定性。

  刘彦已经上了铁船,看到甲板都是金属,一问得到的答案是只包了一层铁皮。

  铁船分为三层,甲板只有一层,船舱则是两层。

  旗舰室是被放在了中间靠后的位置,恰好是处于船尾船桅和船中船桅的中间。

  “船桅是木材结构……”桑虞远看的时候船桅也是漆黑色,近了一看再敲了敲,现原来不是铁的:“也对。船帆是火浣布,既然船帆烧不起来,船桅是不是铁的真无所谓。”

  没错,桑虞说的就是火浣布。

  相传汉武帝刘彻从西域获得了一块火浣布,现无论怎么烧都烧不毁,视为无价之宝。

  所谓的火浣布就是一种石棉布,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面,它都是被当作无价之宝,要是谁能拥有都是需要藏起来绝不能让人现,要不然有的是想要干灭门抢夺的人。

  诸夏大地上有石棉矿,以河西区域要多一些,南方只探勘到两处。

  最先现石棉矿特质的并不是诸夏的人,是阿三那边的人,然后传到了西域。

  要是翻阅史书,会现拿火浣布当珍宝到诸夏之地卖的人,不是西域人就是所谓的天竺人。

  汉帝国横扫西域,有个家族就是想拿石棉的秘密换取活下去的价码,秘密当然是被汉人撬嘴获知,那个家族也没有争取到活下去的机会。

  海军早就想要获得一种不怕火的帆,得知火浣布秘密的四个汉人接了海军的悬赏,他们得到了自己应该得到的,海军掌握了火浣布的秘密,等于是中枢也掌握了秘密。

  当一件东西不再是秘密之后,那也就没有什么好稀奇的地方,尤其是动用国家力量去进行生产的时候,东西会少是寻找到的矿产不够,绝对不是受于生产力的不足。

  原本是珍宝的火浣布,只因为海军掌握了生产技术,珍宝也就变成了寻常物。

  “就是个铁壳子?”刘彦在穿上巡视了一圈,船体内部是有金属结构,但其实主体材料还是木材:“既然是木材结构,使用金属防水舱门是个什么考虑?”

  马会露出了尴尬的表情,答道:“有相关的概念,累积一下经验。”

  也对,这就是一艘试验性质的船只,保证不会下水就沉下去的前提,肯定是要将它的利用价值最大化,甭管是不是靠谱的玩意,能装就装,能建就建。

  刘彦下了底舱,没去查看水手休息室,是来到船尾的位置。

  这里被进行清空,看一些架构能现好像是为了什么特意空置,再看架构的款式会现并不是胡乱地摆设,好像是在等待安装什么。

  “臣以为铁甲舰非风力驱动之物。”马会不知道是因为什么,脸上出现了狂热的表情:“‘泉州号’使用机械驱动最快能跑十六节。虽然只能维持五分钟不到的效能,但是臣相信船只就该是使用机械能量,不是单纯依靠自然风力。”

  马会没说的还是,那一次“泉州号”是跑了十六节,但代价是齿轮装置转着转着给崩溃了,当时进行监督和维护的有二十四人,其中的十三人永远地闭上了眼睛。

  “‘泉州号’近千吨,能够跑十六节。臣做过猜想……”马会兴奋地说:“要是能保证那一套装置运行,驱动百吨以下的船只,是不是能跑到三十五节?”

  刘彦没忍住,哑然失笑后看着从一脸兴奋变成一脸便秘的马会,提醒道:“体积。”

  装在千吨船只上的装置,想装在百吨船只上面,机械必然是要进行体积缩小化,需要考虑到一旦缩小还能不能挥一样的效能。

  “……”马会当然是有考虑到缩小化,要是别人他绝对是张嘴就喷,面对皇帝只能憋着,违心地恭维道:“陛下圣明。”

  搞科研的人,他们或许在其他领域上是个青铜,面对自己熟知的领域则会是一个王者。

  他们并不害怕在一个科研项目上重复失败,因为所有的失败都在是为成功累积经验。

  搞科研的人,他们最害怕的是官僚,那些官僚明明连屁都不懂一个,偏偏仗着官位就喜欢信口开河,美名其曰进行指导,搞得科研人员照做注定得不到成功,不做则连继续失败的机会都失去。

  刘彦是提到了“点子”上面,至少是说对了。

  马会郁闷之后又生出了更大的兴奋之情。

  汉帝国的很多科技产品都是出于天子的提点,不是搞科研人的会认为天子什么都懂是理所当然,搞科研的人却明白天子肯定有着科研的素质和知识。

  “海军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