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

元宵

首页
  元宵

  大过年的,即使心里早就有所准备,可这冷冷清清的现实还是让人很难受,没有鞭炮,没有烟花,更没有春节晚会,还是让老肖父子感觉特别不好,连着几日,这精神头都有点提不上来,连带着方言两个都受到了,成了焉了吧唧的模样。好在老肖这自我调剂的能力还算是不错,等到了初十,已经开始恢复了往日的精神头,甚至还有心思搞点活动什么的。

  节能让人想到什么活动?火树银花不夜天什么的是不用想了,放莲花灯什么的,也没戏,剩下的似乎也就是赏灯和吃两样。也好在还有这么两样,不然这过的,比年都不如了。

  “马上就要到节了,家里别的没有,灯笼还是能做的出来的,儿子啊,把家伙事儿拿出来,你们也搭把手,咱们反正在家没事儿干,多做几个,除了自家挂的,多的到了开年说不准还能当个货卖钱。”

  有当爹又当妈,独自带着孩子挣钱养家好些年的老肖真的挺多才多艺的,看看,连着做灯笼都会,虽然这东西真琢磨起来,难度实在是不大,可这好歹也是门本事,所以老肖这才一说出口,方言那孩子眼睛就是一亮,心下对自己又能多学点本事十分的高兴,动作比肖海涛都利索几分。

  等着刷刷刷的,一连做出十来个灯笼,老肖才现个新问题,他这灯笼做的时候,糊灯笼的用的可都是白纸!!!白灯笼!!!这是啥时候用的?这是不是太不吉利了?这可是大过年!

  立马补救啊!撕下来换纸是不成的,这个太浪费,不换的话,那就一个法子了,赶紧让自家小子弄点颜料出来,准备往这灯笼上涂鸦,虽然画画什么的,这里头一个人都不会,可照猫画虎还是成的,家里不是有实物嘛。来,这个上头用红色的画上个大脑袋福娃,就按照家里娃娃的模样;那个上头话上个绿色的水缸,黄色的元宝也画两个,。

  大大小小的几个人,一时间倒是将这事儿当成了游戏在做,每一个人都玩的相当的嗨皮,可等着画完了再一看。。。画技太差的结果是,这福娃看着像是一脸血的鬼娃,水缸看着像长满青苔的棺材,元宝看着最好,可一般黄色纸的元宝都是那个啥啥啥时候捎给先人的。。。

  “还不如不画呢,爹,你这水平也太差了。”

  “扯了重新贴吧,用红纸,有些钱不能省啊,越是想省越是浪费,这些颜料可不少钱呢。”

  创作激情被严重打击的老肖还是妥协了,不是他不想继续努力,而是心慌啊,经过了穿越的人,你说他信不信这些神神道道的东西?那是肯定的,就是嘴里再强,那心里还是虚的很,莫名做出这些来,他能不慌?他们住的可是荒山野岭的地界,你说要是遇上什么小倩啊,姥姥啊,该怎么办?

  打击太大,做灯笼的兴致骤然下降5o个百分点,眼皮子都往下耷拉了,即使重新糊上了红纸,灯笼看着也有了点模样,也不能让大家伙儿高兴起来,总觉心里毛,赶紧的,烧了那些乱七八糟的东西,一边心疼,一边眼睛不住的往四下里看,生怕突然窜出来什么脏东西。

  看着孩子们这样,老肖有点后悔,没事儿自己整什么幺蛾子,这下好了,出岔子了吧。为了分散孩子们的注意力,没法子,只能来第二招-做,好歹这是吃的,不是说吃甜的能让人有幸福感嘛,赶紧的平复一下心情。

  糯米粉这东西老肖家有吗?没有也能有啊,所以这做起来自然也是听方便的,可问题又来了,材料没问题,可做多少呢?做的少了,白瞎了这么一番折腾,做多了,日日吃,是不是也太奢侈了些?现在他们的人设可是山民。。。

  “大伯,这么多。。。吃到开春嘛?”

  “不用,等着做完了,一会儿我出去一趟,给6大郎他们几个每家送点过去,好歹也能算是走亲戚了。”

  走亲戚这个词真是不错,过了个冷清年的几个孩子眼睛都重新开始亮了起来,可惜这亮也是白亮,因为老肖不可能带着他们一起去,大雪天的,爬山走亲戚,可不是这么几个豆丁能受的住的事儿。所以最终,老肖那是自己挖坑自己跳,事儿还得自己干。

  不过好在,送东西上门的时候获得的笑脸很能安慰人。像是6大郎,那大手拍的老肖肩膀都快青了,那激动的样子,就好像送的是金子一般。

  “老肖,你这送的,你咋知道我娘牙口不好呢,这么大雪天的送这团子来,真是。。。好兄弟,好兄弟啊。”

  “这不是马上就是节了嘛,自家多做了,大家一起尝尝,看看我的手艺咋样。”

  “哪还用等什么正月十五啊,明儿就吃,看着就细,这么好的粮食,也就是你了,舍得这么瞎整。不对,今儿晚上就吃,蒸着就成吧,你这东西做的太细巧,看着一口都能下去三四个,我都不敢拿了。”

  等等,有什么事儿不对,什么叫蒸着吃?。。。难道。。。他不知道?老肖有点懵,忙不迭的问:

  “节吃,怎么你不知道?不会吧。”

  “咦,难道是有什么说头?十五除了看灯还有这个?我还真不知道,赶紧,你给说说,到底咋说的?我们山里人在外头的人看来就是野人,还真是少见识了。”

  6大郎一脸的茫然,这表情瞬间让老肖回忆起做的时候方言兄妹有点茫然的样子,难道他真弄错了?这东西这个时候没有?

  确实,关于节吃的最早记载见于宋代。当时称为“浮圆子”、“圆子”、“乳糖元子”和“糖元”。从《平园续稿》、《岁时广记》、《大明一统赋》等史料的记载看,作为应时的食物也是从宋朝开始的。顺带因为这个节,定下了这个食物的吗,名称,这很符合客观规律。

  至于某些牵强附会的春秋末楚昭王和汉武帝,这说法都有点不大牢靠。你不信?来来来,我们先说,那个楚昭王,故事说这是他复国归途中经过长江,见有物浮在江面,众人不知此为何物,昭王便派人去问孔子。孔子说:“此浮萍果也,得之者主复兴之兆。”因为这一天正是正月十五日,以后每逢此日,昭王就命手下人用面仿制此果煮而食之。

  这可能吗?先这江里捞上来的东西,作为一个大王,他敢随随便便往嘴里塞?当验毒的人都死绝了?还有啊,捞上来东西还要问孔子?孔子在哪儿?不是随行人员吧!这一来一去的要多少时间?等问话的回来,东西都能馊了。所以这个说法只能是瞎编的。

  至于还有一种说法,原来叫汤圆,到了汉武帝时,宫中有个宫女叫,做汤圆十分拿手,从此以后,世人就以这个宫女的名字来命名。这个更扯,先不说里头没有说这东西的来源来历,只说这个节日。

  节在当时还是挺高大上的,在汉文帝时期,也就是汉武帝他/爷爷,已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节。汉武帝自己又将“太一神”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。(太一:主宰宇宙一切之神)。连着司马迁创建“太初历”时,也刻意将节确定为重大节日。你说汉武帝会脑残,因为一个宫女,就瞎折腾?人家不是那种爱美人胜过爱江山的好吧!

  所以啊,老肖这回真是抛媚眼给瞎子看,白瞎了他的一番好意,好在他这鼻子下头是嘴,人家不知道他还能说啊!将手里的东西往桌上一放,开始化身说书的,给这一家子人来了一场科普。不单单是来历,连着做法什么的,也倾囊相授,甚至这样的事儿做的还不单是这一家,而是周边这三家全没落下。

  别以为老肖没心没肺,啥都不在意,在这个点心方子都能当传家宝的念头瞎大方,他这么做也有自己的心思。任何一种风俗,若是只有自己知道,自己去遵循,那还能是风俗?还能有共鸣?只有周边的人和你一样遵循,一样行动,这风俗才真的能称之为风俗,才能再冥冥中产生一种凝聚力。

  民族的凝聚力,不仅仅是同文同种,这些在寻常百姓见流传的风俗一样功不可没。

  老肖这会儿想的或许不是那么远,只是下意识的不想让自己一家子成为个例。想用自己的方式,带动周围的人和自家一样,让自己不至于那么孤单和突兀,可从长远来看,老肖其实已经在做融合,凝聚这周边人家的事儿了。

  “还有这说头!哎呦,咱们这山民人家就是知道的少啊,如今可算是长见识了,老肖,你还别说啊,自打你来了,咱们这被人当成野人一样的人家,好像也变得讲究了,这要是哪一天住到村子里,镇子上的,谁还能知道咱们是个粗人。哈哈哈。”

  老肖传授的高兴,人家接受的人也高兴。6大郎兴奋的忍不住喊媳妇去煮了十来个,让家里人尝了一口,美滋滋的享受难得的甜食,剩下的怎么也不肯拿出来了,即使孩子们流口水流的飞快,眼睛里的眼神扫的那差点成地雷炸了,也不能松口,坚持要到十五那日在吃,也好好的过个节。

  至于另外两家,呵呵,不是同类,他们能凑的那么近?都差不多一个样。好了,为老肖推广民俗文化,点个赞吧!